化霜问题,不仅是所有空调冬季制热所经历的过程,实际上,除霜问题一直是制冷行业的一个探索课题。我国地域辽阔,冬季南北温差大,热泵型空调很难做到一机适用多个地区的地理环境。下图为部分城市冬季空调运行室外参数,从结霜分界线来看,此线以北由于温湿度较低,影响热泵空调冬季使用的因素不是机组结霜,而是机组在低温下的性能系数。而在沿线以南,机组存在结霜的问题,这时结霜问题才是影响空调制热效果的主要因素。
常用的除霜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逆循环除霜;第二种是热气旁通除霜。现在采用最普遍的除霜方式是第一种。除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启动阶段、融霜阶段、排水阶段和恢复阶段.启动阶段从除霜启动至吸、排气压力比较平稳为止;融霜阶段从启动阶段结束至风冷换热器的制冷剂出口温度高于1℃为止,此时主要是将风冷换热器表面的霜融化成水;排水阶段从融霜阶段结束到除霜终止,主要是将融霜水蒸发或者把水排出;恢复阶段从除霜终止开始,四通换向阀换向把系统从除霜循环切换为制热循环,到吸、排气压力比较稳定为止。逆循环除霜时,通过四通换向阀的动作,使热泵机组从制热运行模式切换到制冷运行模式。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进入翅片盘管换热器(冷凝器),使其表面温度升高,将霜层融化除掉。除霜后的翅片盘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增加、空气流动阻力减小,其换热效率提高。注意的是:系统在逆循环除霜阶段,非但不能向室内提供热量,反而会从室内吸收热量。
在结霜初始阶段,热泵空调器的性能得到了提高,其制热量及COP在结霜的初始阶段达到峰值。促使性能改善的原因为霜层粗糙表面使对流换热系数增大,而引起导热热阻增加及风机流量变化不大。在结霜的第二阶段--稳定段,随着霜层不断增厚及室外换热器出风流量的减小,室外换热器传热性能逐渐降低,制热量随结霜时间近似呈线性下降,但由于霜层生长速度较小,机组性能衰减比较平缓;在结霜工况的第三阶段--衰减段,霜层厚度快速增长,机组制热性能开始迅速衰减,说明蒸发器表面温度下降、霜晶形态变化引起霜层厚度快速增长及空气流动阻力增加导致循环空气流量下降的三个因素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
热泵空调器制热量主要与室外环境温度有关;在可能结霜的环境下,结霜程度主要与环境湿度有关。根据结霜特性,当室外换热器结霜后,其热阻和风阻增大,换热能力下降,导致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量随之减小,其盘管温度Tc也下降,且下降率远远大于工作时环境工况变化所引起的Tc 波动。因此以检测Tc、室内环境温度Ta及其差△Tc(=Tc-Ta)作为判定依据,从而避开对室外参数的检测。通过分析Tc的变化,以及△Tc的变化率,可以得到不同结霜程度时Tc的大小和△Tc变化率的大小。当室外环境空气温度较低,且湿度也较低时,虽然Tc的值低于判定值,但当△Tc变化率不变或很小时,可判定为未结霜,只有当△Tc变化率了达到判定值时,才判定为真正结霜。因此,△Tc变化率是反映结霜与否的关键参数,本身间接地包含了室外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采用Tc和△Tc变化率的共同判定,可精确判断结霜。同时,根据△Tc变化率的大小,还可判断不同环境工况下结霜程度,从而选择每一次不同的除霜时间。当然,在具体设计时,当然仍需考虑内风机循环风量的变化,压缩机连续运行时间,辅助电加热,机组运行电流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热泵空调运行的室外环境温度T4进行分区域除霜,在不同的温度区域之内采取不同的除霜控制模式。本发明将热泵机组运行初始时室外环境温度T4化分为N个区域,每个区域采取不同的除霜控制方法,每次开机制热时控制器对空调器分区域除霜次数进行计数,当计数满足n次时,采用特别除霜模式,特别除霜模式进入条件与分区域除霜模式相同,退出条件按不同控制规则动作。本发明实现快速除霜、除霜时室内温度波动小,制热量大、持续制热等优点,同时又避免热气旁通除霜在超低温下除霜久、除霜不干净的缺点,大大提高了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为了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时强化空气加热能力,燃气热泵式空调装置包括,一个压缩装置,它具有一个燃气发动机驱动源,并通过循环制冷剂形成一个制冷回路;一个发动机冷却水系统;一个通路转换装置;一根旁通管路,它在燃气发动机的下游的发动机冷却水系统中设有通路转换装置;以及一个发动机冷却水加热装置,它设置在旁通管路上;从燃气发动机排出的废热收集在发动机冷却水中,制冷剂由发动机冷却水加热,以增强空气加热能力。
一种用于热泵的阻断风扇检测系统及其方法。其中通过测量室外空气温度和室外热交换器蛇形管温度的差别检测阻断风扇或阻塞空气流状态。如果在除霜循环结束后,检测到很大的差别,或者没有降低差别,并且这两种状态持续在多次除霜循环过程中,则表示存在阻断状态。把诊断系统和现有的指令除霜循环系统结合在一起,则能够检测到不能通过除霜过程清除的外夹物质,例如,残留物、纸、碎片造成阻断状态。
本文由防爆电加热管 电热辐射管 导热油加热器 www.njyfdr.com整理发布
|